找室內設計師前應完成的9項功課!

 

大部分的人面對的設計師都是陌生人,要把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交到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手上,加上又是自己不懂的裝修工程,品質好壞也弄不清楚,要在這麼短的時間,培養彼此的互信關係是有點困難。

倘若,將裝修看作一種合作關係,業主和設計師就是合作夥伴,夥伴間假設都互有猜忌又如何能夠完成工程,造成雙贏的局面呢? 要信任一個人一定要先了解對方,如何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認識一位設計師,如何了解所找的設計師是否適合自己,他所規劃的空間是否是你想要的?

 

功課一    設計師的養成背景
設計師的養成背景,不外建築設計、室內設計、藝術美學及營建工程,當然還有一些雖未受相關正規教育,卻因為個人的興趣及天份而走入室內設計的。養成的背景對設計師的設計有一定程度的影響,建築設計及室內設計出身的設計師,對空間結構、空間感及動線較為重視;學藝術美學的設計師擅長美感的營造,對色彩、佈置及氣氛很能掌握;營建工程出身的則對施工品質及工程技術較為精準;而沒有受到相關正規教育的設計師,因為屬天份及後天學習,在設計上,較無受限,常會有創意表現。

 

功課二    設計師的從業經驗
設計經驗的累積影響著設計師處理空間的手法,尤其是遇上舊屋新裝、屋齡過高、或屋況極差的房子時,光是結構和水電管線兩點,就可能因為經驗不足,設計手法和施工現場處理有誤,而造成往後的問題連連,糾紛不斷。

從設計師的從業時間可以大致了解設計師的經驗值,但也有例外,有些設計師一年接數十個案子,有些設計師一年可能只處理不到10個案子,經驗值也會有差,屋主也可以從接案數做判斷。

 

功課三    設計師的強項設計及空間
有些設計師擅長預算掌控,有些則是對空間配置、動線規劃較為專門,也有對於色彩搭配、傢俱配置在行,屋主應視自己需求及在意的部分去選擇,將特色更為展現出來,以符合自身需要;但基本上設計師每項設計都會,一般二十至五十坪的標準層空間,都難不倒。

 

功課四    設計公司經營方式
簡單來說,設計公司規模概分為四種:
公司型:依照公司規模來接案,中大型公司通常接案金額較高,小型公司則接案金額較為寬鬆,但仍保有大型公司的制式化服務流程,共同優勢為「團隊服務」。
展場型:專門製作各展覽會場,主要市場為商業設計。
個人工作室:依照個人名氣及自身定位,服務客群有所不同。
外快型設計師:利用下班時間接案,只負責設計及繪圖工作,不含監工與發包。

公司規模直接關係到成本架構,公司規模越大,資源多,接案量大,裝修成本自然較低,但相對人事成本也較高。為了維持公司營運,接的案子金額不能太低,對一些預算較低的案子多半不會願意接。

此外,公司有一定的規模,在管理上也會比較完善。規模較小的工作室或公司,因為人少,接案量有限,在裝修成本的掌控上可能就無法與大公司相較,就單項工程成本來說會稍高,也因為人事成本不高,設計師對接案的總金額比較不會太過堅持,預算較低的案子,也會接,尤其是年輕剛創業的個人工作室。但也有堅持工作室型態的設計師,重質不重量,對價位有一定的堅持。

 

功課五    設計師的調性
每個設計師都有自己的調性及服務的客層,同樣屋主也會有自己對居家空間的想法及觀點,不妨可以透過面對面的對談或設計師的相關報導去了解,設計師與自己調性是否接近。當然調性越接近,溝通起來也較為容易,做出來的東西更能符合自己的想要的。

 

功課六    了解設計師的擅長風格
設計師也會有自己拿手的風格。有的設計師就堅持非現代風格不做,有的就擅長新古典風格,有的喜歡帶有禪風中式風格,也有人有著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;即使風格的營造難不倒設計師,但就如同強項設計一樣,找到自己喜歡又是對方擅長的風格,來做空間規劃,溝通起來較輕鬆,合作也較為愉快。

 

功課七    觀察設計師的專業形象
透過設計師的言談表達,如穿著方式、說話態度、設計作品中,得到一些線索;設計是一種美感的表現,有美感的人,不管是居家空間或個人穿著打扮都有一定的水準及堅持。一個懂得營造空間美感的人,不會不知道該怎麼打扮包裝自己,從設計師外表呈現的專業形象絕對可以看出設計師的品味,例如想要的是一個普普風的商店,但卻交付擅於鄉村風格的設計師手上,那合作一開始的溝通想必就困難重重。

 

功課八    與設計師共識感
裝潢設計過程中,最重要的一環,莫過於「溝通」,雙方都必須擁有開誠佈公的誠意外,認知也必須有一定的水平,屋主有任何的想法或不解問題都要即時提出,而不是強忍住不說,在交付設計師前,必須先達到共識,才能委任。

 

功課九    參與設計師的個案作品
了解設計師的規劃能力、美感品味、施工品質,最重要的莫過是親眼見過設計師的作品。

看設計師設計的空間照片是一種,但較為流於表面;決定將房子交給設計師前,最好還是實地參觀他過去所做的空間,並與過去服務的屋主聊聊天,這樣可以實地看到施工品質,還可以了解設計師與屋主的互動情形。

 

 

資料來源:網路資料